盡管大多數汽車駕駛員都希望在車內安裝語音助手,但是目前語音助手仍是駕駛員面臨的最大痛點之一,因為現在語音助手的AI技術還不夠成熟,無法處理大多數命令。
隨著科技公司、汽車制造商和初創公司都尋求增強車載語音助手的命令識別能力,許多初創公司正在關注對話界面或聊天機器人,以實現更多功能,如鎖門或打開后備箱等。
有些公司還在尋求研發其他汽車功能,比如檢測油位的變化、在車內預約、或者充當車主的語音手冊回答車主的問題。
3、支持AR的抬頭顯示器(AR-enabled heads-up displays)
隨著汽車網聯化的發展,OEM都致力于變革駕駛艙,以提升駕駛員的安全性,同時提高乘客的愉悅性。未來駕駛艙的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抬頭顯示器(HUD),HUD是一款透明的顯示器,可以在擋風玻璃上顯示數據,從而讓駕駛員能夠一直盯著路面。此類顯示器會展示限速、時間和溫度等相關信息,而且信息都會展示在駕駛員的視線范圍內。
目前,很多豪華汽車制造商可以提供能夠在擋風玻璃上顯示有關車速和分路段導航信息的抬頭顯示器,不過此類顯示器都是二維的,無法提供有關深度的信息,例如,確切的轉彎時間,或者什么時候會遇上彎道等。
為應對此種情況,汽車制造商和初創公司在尋求改善目前抬頭顯示器技術的方法,以便為駕駛員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而且由于全息顯示屏能夠為電視和電影提供增強型視覺效果,因而HUD還能夠為乘客提供沉浸式娛樂。
更加先進的支持AR(增強現實)的顯示器除了顯示導航指令之外,能夠整合道路信息,還可以顯示提醒駕駛員的信息,從而在各種具挑戰性的駕駛環境下,提高駕駛員的安全性。

圖片來源:WayRay
HUD初創公司WayRay在保時捷和現代汽車的支持下,憑借其消費產品Navion成為AR-HUD技術的先驅。Navion內置了一款高清攝像頭,可以繪制駕駛員周圍環境的地圖,并在儀表盤上顯示分路段的方向,并提供危險警告。而且該應用可以實現免提交互。
近日,松下也為日本車企豐田的概念車LQ研發了一款AR-HUD,可以顯示路線信息和障礙物警報。通過直觀地呈現信息,減少駕駛員眼睛的移動和焦點調整,實現安全駕駛。而且采用了專用的振動補償技術,可以減少實際空間和顯示圖像之間因振動造成的錯位,將失真降至最低。
汽車制造商和汽車供應商也在自主研發技術,以提升儀表盤的功能。
捷豹路虎就曾與劍橋大學高級光學電子中心合作一項研究,以研發沉浸式抬頭顯示器。該顯示器能夠更真實地反映道路情況,讓駕駛員對危險和提示做出更自然的反應。而且,該技術可實時將安全信息傳送至駕駛員面前,減少因惡劣天氣或糟糕光照條件造成能見度低的影響,增強駕駛員對圖像的深度感知。同時,乘客也可直接在座位上觀看3D電影,且無需配戴影院中的快門眼鏡。
此外,博世也推出了全新的3D顯示屏。該產品運用被動式3D技術來生產逼真的三維效果,相較于傳統的顯示屏而言,有助于駕駛員更快抓取視覺信息,而且駕駛員和乘客無需佩戴3D眼鏡或使用視覺追蹤技術。
而且,2018年,大陸集團也展示了業界首款基于波導技術的汽車專用抬頭顯示器(HUD)。該款AR-HUD顯著減小了尺寸,憑借該項全新的創新技術,大陸集團實現了15°x 5°(= 2.60米x0.87米,投影距離為10米)的增強功能區域,同時將設備尺寸降至僅10立方分米。如此一來,使該設備可集成在許多車輛中。
AR應用于汽車仍存在障礙
目前,AR技術仍處于萌芽階段,在安全標準極高的汽車應用領域,該技術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達到商業化規模。
此外,此類HUD可能會非常昂貴。Waymo等公司看到了一個補貼此類顯示屏成本的技術,即將其用于廣告,比如用于虛擬廣告牌,指向沿途某些站點,或者在游戲或流媒體播放期間播放廣告。
4、基于視覺的駕駛員監控(Vision-based driver monitoring)
由于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實現時間表仍不確定,汽車制造商們都在尋求其他方法,以減少交通事故(95%都因人為失誤造成)。
減少此類事故的其中一項技術就是駕駛員監控,該技術可以跟蹤駕駛員的行為,識別駕駛員是否分心或疲勞,并在事故發生前進行干預。
駕駛員監控系統依賴于車內傳感器捕捉車內情況。將計算機視覺和面部識別技術應用于此類傳感器數據,可讓該系統能夠跟蹤和處理駕駛員的面部表情、眼球移動和頭部位置,即可以導致駕駛員分心或疲勞的因素。一旦該系統探測到潛在的問題,就可以向駕駛員發送警報,在功能更高級的車輛中,該系統甚至可以自動將車靠邊停下。
對駕駛員監控系統的需求正在上升
最近,圍繞駕駛員監控技術的財報電話會議正在增多,從而也反映出,隨著全自動駕駛汽車實現時間表不斷推后,人們越來越重視駕駛員安全技術
對駕駛員監控技術特別關注的公司包括偉世通(Visteon)和奧托立夫(Autoliv)等一級汽車供應商,上述公司都在為OEM研發駕駛員監控系統。而為此類系統研發傳感器的美國安霸(Ambarella)和Melexis等半導體公司也注意到對駕駛員監控技術的強勁需求。
需求越來越強勁也反映在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希望在汽車上嵌入駕駛員監控技術。最早提出駕駛員監控計劃的汽車制造商之一是沃爾沃,該公司于今年3月宣布,將采用車載對內攝像頭監控駕駛員行為,而如果探測到駕駛員駕駛分心或醉酒,該系統還會進行干預。
據報道,電動汽車制造商Rivian也在研發自己的系統,以在L3自動駕駛汽車中監控駕駛員的認知水平。該系統由多個部分組成,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上的同步無線設備或直接與車輛本身同步的無線設備,對駕駛員的活動進行解釋。如果監控到駕駛員不專心,或者監控到駕駛員不準備采取行動,汽車會自動采取補救措施,以確保安全。而且如果聯網的醫療設備探測到緊急情況,汽車還會自動靠邊停車并撥打報警電話。
其他專注于該項技術的汽車制造商開始與計算機視覺初創公司合作,幫助構建此類駕駛員監控系統所需的面部識別功能。
計算機視覺初創公司正在利用駕駛員監控技術市場機會獲利
人工智能(AI)初創公司也在自主研發基于視覺的駕駛員監控技術。例如,EyeSight Technologies 公司正在研發車載行車記錄儀,該設備可以跟蹤駕駛員凝視的方向、眼睛張開程度以及頭部位置;使用低功耗算法檢測駕駛員困倦和分心的程度;以及檢測駕駛員瞳孔擴張程度(判斷駕駛員是否用藥或酒精)。如果探測到駕駛員注意力分散或疲勞,該系統可向駕駛員發送警報,或與車輛的駕駛輔助系統合作,自動將車靠邊停下。
情感識別初創公司Affectiva也與一級汽車供應商安波福(Aptiv)合作,后者還向前者進行了投資。雙方在合作研發一款駕駛員監控系統,可以根據車內攝像頭的輸入,解讀非語言線索,如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語音語調,判定駕駛員的駕駛狀態,確認是否存在瞌睡、過于焦慮或易怒等情況,然后此類信息可以觸發警報或自動干預措施。
此外,瑞典Smart Eye公司也曾推出人工智能驅動的駕駛員監控技術。通過研究眼睛、臉部和頭部的移動,Smart Eye公司的技術有助于了解駕駛員的注意力狀態、注意力是否集中以及是否在開車上路時打瞌睡。該技術的目的是在有風險的交通情境下,理解并協助駕駛員采取相應的行動,而且可與L3駕駛輔助系統一起工作,增強駕駛安全。
除了確保駕駛員安全,車內監控技術還可應用于其他……
即使未來出現了無人駕駛汽車,車載監控技術仍可用于共享機器人出租車,用于監控乘客,以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用戶體驗。
既關注駕駛員又關注乘客的汽車供應商之一采埃孚(ZF)就研發了一種座艙監控系統,能夠探測車內人員,并進行分類,以評估乘客的體型、位置和姿勢。了解此類細節就可以更好地為汽車安全系統提供信息,讓汽車安全系統可以根據乘客體型的大小決定安全氣囊的最佳部署方式,此外,還可以探測是否有兒童被遺留在車內。
1、購物和娛樂
除了關注駕駛員的體驗之外,OEM也在尋找新的方法提升乘客的體驗。因為出行服務提供商將優先考慮顧客,而自動駕駛汽車又能夠為私家車駕駛員創造更多的空閑時間,提升乘客體驗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娛樂方面,汽車制造商和科技巨頭們都在利用網聯技術的進步,提供更高質量的游戲和流媒體內容。此類服務能夠為汽車制造商、零售商和出行服務提供商創造新的商機,因為它們都可以從此類服務產生的收入中分得一杯羹。
移動支付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車內購物創造了可能,進而讓車載零售業也獲得了發展動力。與游戲和流媒體內容一樣,車載零售服務可以為網約車司機和零售商創造新的收入渠道,同時也可以提升乘客的體驗。
在未來的無人駕駛世界中,為了讓乘客們能夠享受乘車,奧迪和英特爾等汽車OEM和科技公司都在研發沉浸式車載體驗。
今年1月,奧迪在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宣布成立一家名為Holoride的新公司,后者研發的技術能夠將VR游戲和電影與實時車輛數據整合,為乘客打造“同步移動”的VR體驗。此外,Holoride還表示,其技術可以減輕暈動癥造成的影響。Holoride的軟件可以將汽車的導航、加速和剎車等數據與獨立的VR設備同步,從而讓VR設備產生隨汽車運動而變化的靈活性內容,即意味著VR頭顯會根據乘客在哪些駕駛環境中行駛而顯示不同的內容。此外,該技術還可用于集成其他娛樂服務,如電影或虛擬會議,提高乘客車內工作效率。

圖片來源:福特
近日,Holoride還與環球影業公司、福特汽車展開合作,共同展示了車載虛擬現實(VR)技術。車內乘客只需帶上頭戴式設備,就能在沉浸式環境下感受VR技術帶來的虛擬體驗。據悉,2019年10月14日至11月9日期間,Holoride在美國好萊塢環球影城內,測試該項技術。Holoride基于電影《科學怪人的新娘》創建了虛擬現實體驗,乘客在乘坐福特Explorer時,可以同時觀看這部電影。
除了福特,Holoride還與梅賽德斯-奔馳和保時捷建立了合作,共同打造車載沉浸式娛樂體驗。

圖片來源:Portl Media
在流媒體內容方面,Portl Media和Vugo等初創公司正在研發車載視頻屏幕,此類屏幕可以產生廣告收入,讓優步和Lyft等共享汽車公司從中分一杯羹。

圖片來源:特斯拉
而特斯拉也在考慮將訂閱內容整合至下一代汽車中。今年7月,該公司宣布將在部分車型上提供Netflix和YouTube流媒體服務。

圖片來源:Drivetime
有些初創公司則專注于提供駕駛員娛樂內容,以讓駕駛員專注于道路。今年9月,亞馬遜支持的Drivetime公司在A輪融資中籌集了1100萬美元,該公司目前正在研發面向駕駛員的交互式語音游戲,讓駕駛員能夠邊開車邊玩游戲,并且該公司聲稱這并不會分散注意力,反而可以讓駕駛員長時間保持警,時刻留意路況。
隨著汽車共享服務的日益普及,以及共享式機器人出租車的興起,汽車作為另一種便利渠道的概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同時,越來越多的出行服務提供商正在尋找能夠增強客戶忠誠度、提升車載體驗的方法,越來越多的共享汽車將被定位為銷售點。
優步和Lyft等出行服務提供商在網約車領域面臨著激烈的定價競爭,車載零售服務可能是一種新的手段,能夠讓出行服務提供商提高平臺粘性的同時,維持客戶的忠誠度。此外,車載流媒體內容以及在車內出售商品所獲取的收入也可以讓司機受益,因為在行程中,如果司機售出了商品還可以賺錢傭金。

圖片來源:Cargo
車載商務初創公司Cargo就研發幾款透明的盒子,其中裝滿了電子設備和零食等商品,網約車乘客在行程中可以通過Cargo應用程序購買。在2018年中,該公司與東南亞網約車公司Grab以及優步建立了合作,將此類盒子部署在Grab和優步的車輛中,幫助司機在每趟行程中賺取更多收入。
最近,優步還與Cargo推出了一個購物應用,專為配備了Cargo控制臺的車輛乘客服務。該應用中的商品由優步進行管理,包括Glossier化妝品、任天堂Switch和蘋果公司的硬件等。此外,該款應用還提供車載流媒體內容,播放環球影城的電影。
2、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停車
對于車主和車隊管理人員來說,停車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之一。有研究表明,普通的美國駕駛員平均每年要花費17個小時尋找停車位,其中浪費的時間、燃料和排放總成本加起來達到平均每年345美元(約合2448.74元人民幣)。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有時找一個停車位所需的時間跟通勤的時間一樣長。

圖片來源:cbinsights.com
而隨著城市變得越來越擁擠,人口不斷增長,網約車、微型出行服務和送餐服務等按需服務不斷增多,上述情況將會惡化,而且對停車空間的需求也會增加。為應對此種情況,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開始研發技術解決方案,以讓停車過程更簡單、更高效。
初創公司都在部署物聯網、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等各種新技術,以更好地調節停車需求、優化停車位供應并減少尋找停車位的時間。

圖片來源:Cleverciti Systems
總部位于德國慕尼黑的Cleverciti Systems公司就專注于通過部署傳感器來減少城市交通流量,此類傳感器可以監控城市中所有的停車位,并通過屏幕告訴駕駛員哪些地方可以停車。該公司不僅與城市合作,還與購物中心、機場和體育館建立了合作。
今年8月,SpotHero公司在D輪融資中籌集了5000萬美元。該公司正在研發硬件和軟件解決方案,幫助用戶找到、預訂和使用停車位。目前,該公司已經在300多個城市建立一個包含6500多個車庫的網絡,以更好地了解停車位庫存,以及更好地匹配供求關系。今年6月,該公司還與導航應用Waze建立了合作,幫助用戶找到前往提前預定停車位的最快路線。
此外,新西蘭停車初創公司Parkable創建的停車平臺,可將擁有備用車道、車庫或其他停車位的人與想找地方停車的人進行配對,將停車位的價值實現最大化。

圖片來源:Stanley Robotics
初創公司也在利用機器人技術以簡化停車過程。例如,法國初創公司Stanley Robotics為法國里昂圣?诵跖謇餀C場部署了自動駕駛停車機器人。該公司的機器人可以通過在車輛下面放一個平臺,讓該平臺將車輛帶到停車位,從而節省駕駛員和乘客的時間,并將燃料成本和排放降至最低。
隨著自動駕駛汽車和共享汽車的興起,未來的停車將具備很大的不確定性,如今的大多數停車基礎設施都需要改變,才能夠為新型通勤和旅行方式服務。例如,共享型停車位可能最終會取代如今城市中的街道停車位。有些城市已經開始更高效的利用街道停車位,比如自行車和小型摩托車的車道或按需送貨車輛的車道。

圖片來源:博世
考慮到未來出行的不確定性,停車技術初創公司需要時刻準備好調整技術,以適應新應用以及城市地區中不斷變化的客戶群。例如,有些初創公司已經在停車場中安裝了傳感器,以讓自動駕駛汽車運營商可能提前預定停車位并支付停車費。而且德國博世也曾推出停車場傳感器(Parking Lot Sensor)。博世在每個停車位都單獨配備一個傳感器,能夠實時檢查停車位是空置的還是被占用了,顯著減少尋找停車位的時間,并減少噪音和排放。
即使自動駕駛汽車和出行即服務(mobility-as-a-service)的出行方式正在興起,汽車仍然需要地方停放,因此初創公司們都在研發能夠優化該過程的技術,包括確保了解正確的停車位數量,通過交流停車數據管理車庫所有者、車隊公司和城市之間的關系等。
隨著網聯化、自動駕駛和共享出行的不斷發展,汽車制造商們都需要優先考慮到駕駛員和乘客的車載體驗。為了順應該趨勢,汽車制造商還需要繼續實現出行生態系統的數字化,讓汽車能夠無縫整合至消費者的網聯設備中。
考慮到汽車行業不斷變化的未來,想要顛覆車載體驗,各公司就需要掌握好平衡,即既要保持靈活性和適應性,又要遵守汽車行業內特有的嚴格安全法規。
轉自:蓋世汽車智能網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