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 2019 年,全球自動駕駛或可從 2018 年的“興奮”和“焦慮”中走出,邁入扎實推進技術研發與商業化落地的客觀、冷靜期。Waymo One 的商業化進程或將穩步推進,傳統車企的智能化壓力勢必持續增加,新造車勢力或會主動尋求技術結盟,跨界科技巨頭將不斷加快落地應用實踐與產業生態建設,但初創企業也許會面臨資本的寒冬。

2016 年前后,全球自動駕駛研發逐漸由科研主導型向企業主導型轉變,自動駕駛風起云涌,精彩紛呈。在投資機構與媒體等的加持下,初創企業不斷涌現,互聯網巨頭造勢發力,芯片大鱷開始混戰,傳統車企與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被迫倉促上陣,新造車勢力則自帶標簽隨波逐浪。在經歷了 2年的期望膨脹期后,2018年,全球自動駕駛興奮依然,但也充滿了焦慮。興奮的是自動駕駛生態圈已然初步成形,無論是全球資本市場投入的規模、千億美元級別的市場估值、主流科技巨頭的強力介入、超百家產業鏈初創企業的迅速興起,還是全球絕大多數車企及其“產品”的頻頻亮相,都表明產業對未來的巨大預期。2018年還包括“全球首例自動駕駛致死事故”“固態激光雷達”“自動駕駛芯片與域控制器”“百度Apollo”“路測法規”“MaaS概念車”“Waymo One”等各種相關爆料消息。焦慮的則是自動駕駛畢竟未成產業,跨界融合的自動駕駛燒錢太貴,周期太長,人才稀缺,“量產”“商業化落地”似乎已成為企業的口頭禪與心頭病。
本文盤點 2018年全球自動駕駛研發領域的重大事件及熱點問題。
01安全性
優步發生全球首例城區 L2自動駕駛路測車致死重大事故,安全成為自動駕駛發展的黃金標準。2018年 3月 18日 22∶00左右,1輛正在進行路測實驗的優步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地區坦佩市與 1名49歲的女性行人相撞,并致其死亡。事故發生時人類安全駕駛員正在低頭觀看手機電視,路測車以超過 60km/h的車速自主行駛。在非人行橫道路段,該名中年女性推著自行車突然從陰影處橫穿馬路,致使不幸事故出現。此次事故導致優步暫停其在美國多個州的自動駕駛測試項目,至今對整個行業可謂是影響深遠。2018年內,除優步之外,特斯拉的高速 L2自動駕駛量產車,也發生過多起致人死亡交通事故。但業內普遍認為,L2及其以下的自動駕駛和高級輔助駕駛,行駛中都必須全程處于人類駕駛員嚴密的安全監管中,人類駕駛員對汽車的安全,仍須負起最高的責任。
點評
從根本上來說,對自動駕駛而言,安全性就是一切。誰能確保安全性,誰就能在商業化落地上“贏者通吃”。蘋果公司現任 CEO蒂姆·庫克曾經說過,自動駕駛汽車是所有人工智能項目之母。面對開放式的道路交通環境,甚至面對形形色色不遵守交通規則者,在如此高動態環境下還要滿足絕對的安全性要求,這說明自動駕駛的落地必須是如此之難。
但另一方面,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8年全球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達 3700人左右,全年死亡約135萬人,其中90%以上的事故源于人類駕駛員的違規違法操作。因此相對于人類駕駛員的過高死亡率,人類對機器、對新興技術是否有失客觀和理性?須知,自動駕駛的目標并非是實現零交通事故,而只是將人類駕駛員那個超過 90%的非正常事故率基本消除,這對提高交通安全來說就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02大數據
谷歌Waymo路測里程已超1000萬英里,獲1750億美元的最大估值。自 2018年 6月以來,谷歌 Waymo 在開放道路上的測試里程每月攀升到100萬英里,全年達到 500萬英里,這與過去 8年半的路測總里程持平。目前Waymo已擁有1000萬英里或1609 km以上的路測總里程。與此同時,Waymo在模擬駕駛環境下,每天還可積累 1609 萬 km的測試里程大數據,迄今已達 160.9億km。2018年 8月,摩根士丹利對 Waymo的最新估值高達1750億美元,其中包括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估值800億美元,物流運輸業務估值 900億美元,軟件授權許可業務估值70億美元。華爾街分析師的最新估值甚至超過了2000億美元。
點評
自動駕駛目前落地的主要技術瓶頸是環境感知,而環境感知的核心是計算機視覺技術。自 2012年以來,以深度學習為主要標志的新一輪人工智能已成為計算機視覺的主流方法,帶來場景、目標及其行為意圖檢測、分割與識別能力之大幅度躍升。但新一輪人工智能需要大數據與大計算的雙輪驅動,如何積累具有高質量標簽的細分應用場景大數據,已成為提高環境感知能力的關鍵所在。業內普遍認為,人工智能的落地應用或自動駕駛產業競爭的焦點應主要體現在大數據里程數與人工干預頻率這兩大評測指標,它間接地反映了技術的成熟程度。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車輛管理局于2019年2月13日發布的 2018 年“脫離”報告顯示,谷歌 Waymo 共有 111輛車參與路測,平均每 1000 km出現 0.06次“脫離”,即每17846.8 km 出現 1 次人為干預,較 2017 年能力提高了 1倍;居第二的通用 Cruise在 2018年度進步神速,在加利福尼亞州安排了 162輛路測車,平均每 1000km出現0.12次“脫離”,即每8327.8 km出現了1次人為干預,達到了Waymo在2017年的水平。
03激光雷達
全球龍頭企業與初創企業混戰第三代全固態激光雷達,車規量產成為主要目標。2018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 CES-2018 上,包括 Velodyne、法雷奧、Quanergy、Luminar、Innoviz、LeddarTech 等在內的 10 余家激光雷達企業展示了其最新產品。參會的中國企業包括速騰聚創、北科天繪、北醒光子和光珀智能。美國Velodyne公司在展會上推出了汽車級全固態激光雷達Velarray和新款 128線激光雷達 VLS-128。
2018年 6月29日,Velarray在中國完成首秀。全球激光雷達龍頭企業與初創企業正混戰于車規級量產激光雷達,特別是第三代全固態激光雷達。但迄今惟一 1款已量產的車規級激光雷達是法雷奧的ScaLa激光雷達,已由奧迪應用在其新款 A8、A6等車型上。第三代固態激光雷達目前僅有原型或工程樣機,例如美國Quanergy公司的S3,Velodyne公司的Velarray,Luminar公司 1550 nm波長的大功率激光雷達和以色列 Innoviz 公司的InnovizOne等。國內如深圳速騰聚創的 RS-LiDAR-M1Pre和上海禾賽的Pandar GT等,也在提供測試樣品。
點評
第三代全固態激光雷達內部完全沒有移動部件,容易做到滿足車規要求。同時由于其部件芯片化,便于調校和產線的高度自動化,因此方便量產,規;a后的成本也可大幅降低。要實現 L3+水平的環境感知與自主導航,由激光雷達、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等組成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已成為大多數企業的首選。作為產業鏈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之一,車規量產的低成本全固態激光雷達似乎已成為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落地應用的晴雨表,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面向彩色激光點云的多模態傳感器融合模組。
04芯片
特斯拉正自主研發自動駕駛芯片追逐價值鏈高端,同時更新發布視覺深度神經網絡軟件的最新版本。目前全球大約有 20多萬輛特斯拉已售車輛上安裝有Autopilot 1.0、2.0或 2.5硬件系統。2018年 9月,基于視覺深度神經網絡的 Tesla Vision 9.0軟件系統已更新到最新的 9.0版本。更高水平的輔助或自動駕駛功能,可通過空中下載進行軟件升級。在全世界范圍之內,特斯拉可以說是惟一 1家在自產商用車上完成車規級自動駕駛硬件部署的企業。為了占據價值鏈高端,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于 2018年 10月 16日表示,其完全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芯片將在半年之后全面投入使用,相應推出的 Autopilot 3.0硬件系統,可望獲得 5~20倍的性能提升,但其價格僅增加5000美元。
點評
作為產業鏈上游的又一核心零部件,自動駕駛芯片及其域控制器的競爭無疑更加白熾化,因為它的意義甚至已上升到未來芯片產業的重新洗牌。目前英特爾、英偉達、高通等全球傳統芯片巨頭,均已混戰其中。還有越來越多的跨界科技巨頭和初創企業闖入這個細分賽道,例如谷歌的三代 TPU。又如華為海思于2018年 10月推出的昇騰 310和昇騰 910,直接對標英偉達的通用型 AI芯片,帶來了出人意外的想象空間。目前的自動駕駛芯片主要包括英偉達的DRIVE 系列,例如 Nvidia DRIVE PX、PX2、Xavier 和 Pegasus,后者是它的第三代最新產品,具有 ASIL-D 的最高安全標準,但價格較貴。另外就是英特爾-Mobileye 的低功耗 EyeQ系列,其中第五代 SoC 芯片 EyeQ5于 2018年 12月推出樣片,完成了所有功能測試,預計將于 2021 年實現量產,可望支持 L4+自動駕駛的開發。在此自動駕駛的戰國時代,似乎誰都充滿希望,但又都有可能面臨“斷崖”。目前各汽車制造廠商及 Tier-1正與這些芯片企業合縱連橫,結成各種戰略聯盟,積極研發車規級可量產的域控制器,例如采埃孚與英偉達的 ProAI,奧迪與英特爾-Mobileye的zFAS等。
05生態建設
從 Apollo 2.0 到 3.5 版本,百度正構建世界最大的開源開放自動駕駛生態。2018年 1月 8日,百度正式推出了第二代自動駕駛平臺 Apollo 2.0。從支持簡單城市道路到支持復雜城市道路的自動駕駛,在 2018年百度先后發布了Apollo 2.5(4 月 19 日),3.0(7 月 4日)以及Apollo 自動駕駛開放平臺(11 月 7 日)。最新亮相的Apollo 3.5和企業版,支持復雜城市道路上的自主行駛,同時新增車-路協同開源解決方案。百度 Apollo 3.5版本已開源代碼近 40 萬行,目前已擁有 130 多家生態合作伙伴,支持汽車制造商或技術方案提供商開發自己專屬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百度 Apollo自動駕駛開源開放生態系統,宣稱將為其生態合作伙伴提供從汽車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到人工智能的全面技術支撐。
點評
快速成形的全球自動駕駛產業生態,可謂是2018年的閃耀亮點之一。覆蓋冗余線控汽車、芯片、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操作系統、人工智能、大數據、高精地圖、衛星/慣性導航、5G通信、車聯網、云平臺、信息安全以及技術、資金、人才、車企、共享出行平臺、交通基礎設施、遠程安全監控設施、測試基地、政策法規和商業模式等上下游產業鏈的自動駕駛產業生態建設,已然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06政策法規
中國首批自動駕駛路測法規相繼發布,世界首張無安全駕駛員的公共道路路測許可證頒發。2017年 12月 18日,北京在全國率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等文件。2018年 2月 2日再次發布了《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能力評估內容與方法(試行)》等。繼北京之后,河北保定(1月 11日)、上海(2月 27日)、重慶(3月 14日)、深圳(3月 16日)、長沙(4月 13日)、長春(4月 16日)、福建平潭(5 月 9 日)、廣州(6 月 4 日)、廣東肇慶(7 月 17日)、杭州(7月 27日)等城市陸續出臺自動駕駛車輛或智能網聯汽車路測法規,并為國內外路測車企發放路測牌照。2018年 4月 11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聯合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
點評
公開道路交通環境下的真實測試,特別是由此積累的大數據里程與人為干預頻度,是算法性能快速提升及自動駕駛汽車量產落地的關鍵步驟之一。2018年可謂是國內路測法規頒布的元年。目前全國共有 14 座城市合計頒發了 101 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其中北京市發放的牌照占據 1/2以上,以下依次是重慶和上海。與此相對照的是,在 2012年 5月,世界上首張類似的路測牌照由美國內華達州頒發給了谷歌。2018年10月 30日,谷歌 Waymo又獲得了美國加州頒發的世界首張無安全駕駛員的公共道路路測許可證,允許其以“空無 1人”的方式在加州的開放道路上進行測試。這意味著,美國在自動駕駛政策法規制定上,又再一次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07商業模式
日本豐田全新概念車e-Pallett 亮相 CES-2018,預示了未來“移動即服務”新模式。2018年 1月 9—12日,在 CES-2018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日本豐田公司推出的全新概念車e-Palette,展示了一個“移動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的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平臺,可用于高度可定制的共享乘車、貨物運送、物流配送、商品零售等靈活、開放的多樣化移動服務場景,預示了未來“移動即服務”新模式。豐田擬與亞馬遜、優步、馬自達及必勝客等展開合作,發展 MaaS生態系統。日本豐田早前已公開宣稱,自己將轉型為一家出行服務公司。
點評
日本豐田e-Palette 將汽車的“自動駕駛”和“共享”的理念高度融合,以實現一種高度可定制的MaaS產品。未來的自動駕駛將不僅僅是解決人員的出行,也可以是無人物流小車、無人配送小車、移動商鋪、移動餐廳、移動卡拉 OK店、移動咖啡廳、移動醫院、移動辦公室和移動酒店等。2018年度內,業界對自動駕駛未來商業模式的認識越發清晰。應用場景從簡單到復雜,駕控主體從輔助到完全自主,商業模式依次為 L1級別的主動安全,L2級別的智能 ADAS或稱初級自動駕駛,量產 L3自動駕駛,低速 L4自動駕駛(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物流與接駁),商用 L4自動駕駛(包括長途貨運與干線、支線物流等)以及乘用L4自動駕駛(Robotaxi)。其他還包括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商對新、老車企的授權合作等。毫無疑問,面向復雜城區的乘用 L4自動駕駛或 L4無人駕駛出租車最為關鍵,其他商業模式在核心技術上都可視為前者的降維使用。
08投融資
全球 24.5 億美元的自動駕駛最大投資花落通用Cruise AV,國外車企等的大手筆布局動作頻頻。在2018年 1月舉辦的 CES-2018上,通用汽車的第四代量產型自動駕駛汽車 Cruise AV 正式亮相。該車已經完全拋棄了方向盤、制動和油門踏板,并向美國交通運輸部提交了安全申請,計劃投資 1 億美元在 2019 年實現量產,這也是首臺宣稱可量產的 L4+自動駕駛汽車。2018年 5月 31日,通用汽車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初創公司通用 Cruise獲日本軟銀 22.5億美元的投資,其中先期投資為9億美元。與此同時,母公司通用汽車也將向通用 Cruise 追加投資 11億美元。2018年 10月 4日,繼軟銀之后日本本田汽車向通用 Cruise投資 7.5億美元,并承諾在未來 12 年投入約 20 億美元的資金。2018 年通用 Cruise 獲得的全部投資合計達 61 億美元或約合412億人民幣。本輪投資之后,通用 Cruise的估值已達到146億美元。
點評
這是 2018年度全球自動駕駛圈內最大的投資案。目前車企巨頭、Tier-1與自動駕駛科技企業的創新聯盟或戰略合作,正在縱橫捭闔之中,各種大手筆布局動作頻頻。例如,2018年 11月 16日,大眾集團宣布,將在未來五年投資約 440 億歐元(502 億美元,約合3465億人民幣)預算,用于發展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新型移動出行服務、車輛和工廠的數字化。
從全球范圍來講,自動駕駛目前并未形成產業,所有企業本質上都還是產業落地前的技術研發企業,都是在“燒錢”。自動駕駛產業化落地的核心是安全性,產業競爭的關鍵也是安全性和低成本問題,后者對 C端量產比較重要,F在看來,開放道路上的 L4級別的乘用/商用自動駕駛汽車,仍需較長時間才能完成大規模商業化部署并實現盈利。然而對傳統車企來說,盡管2018年產銷均出現滑坡,但現階段仍對自動駕駛保持觀望態度(風險太大),因為他們深知這對百年汽車產業的未來意味著什么。但相比之下,嚴重依賴投資機構的自動駕駛初創企業,必須盡快從輔助駕駛和低速自動駕駛商業模式中站穩腳跟,并獲得商業變現回報,否則可能無以為繼,或將蟄伏于資本的寒冬。
09商業運營
全球首個自動駕駛商業運營品牌Waymo One 問世,開啟了共享自動駕駛出租車面向限定人群與限定區域的小規模商業化服務。自 2017年 10月開始,谷歌Waymo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地區錢德勒鎮附近100平方英里的范圍內,面向400多名志愿者,對600輛插電式混動 L4自動駕駛汽車進行免費試乘公測(Early Rider),順利實現了為期一年多的無安全駕駛員的社會公測無人駕駛出租車。與此同時,Waymo與菲亞特·克萊斯勒合作,計劃在2018 年內生產 62000 輛無人駕駛混動出租車;谏鲜龀晒,2018年12月5日,Waymo正式推出了全新的商業自動叫車運營品牌 Waymo One,在鳳凰城地區開啟了全球首個付費自動駕駛出租車小規模商業化服務。
點評
這是 2018年度全球自動駕駛最大的里程碑式事件。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的領頭羊,“十年磨一劍”的谷歌終于開始小心翼翼地試水其商業化之旅。為了確保初期運營的絕對安全,Waymo 在車上重新配備了安全駕駛員,并且仍然僅對參與Early Rider計劃的400多名志愿者及其旅伴開放,商業運營的區域也還僅限定在鳳凰城及其郊區的錢德勒、坦佩、梅薩和吉爾伯特等 4 個地區。相對于人類駕駛的出租車,目前 Waymo One的用戶體驗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運營中也偶爾遭受到極少數鳳凰城居民惡意的攻擊,似乎“觸犯了眾怒”。但如果我們想想 1820年蒸汽汽車在英國誕生時“馬車人”對此的抵制、反感和貶低,特別是1858年英國通過的專門針對蒸汽汽車的歧視性道路交通法規─“紅旗法”,就不禁暗嘆歷史的輪回竟如此驚人的相似。
但無論如何,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序幕已然拉開,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在來臨。
轉自:智車科技